位置: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 > 院校新闻

新加坡的学科竞赛——为了兴趣而战

发布时间:2015-01-22      浏览次数:1461

说到新加坡和中国教育的竞技性,最值得关注的是两国学生在对待学科竞赛态度上的不同和中国一样,新加坡的学生也有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校内的、全国性的、乃至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

但是他们并不像中国学生那样对此趋之若鹜,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准备。他们是因为兴趣才参加竞赛的,只是想测试一下自己的水平而已,得不到奖和升学没有直接联系。

从中国来新加坡留学,闫天骄对新加坡的学科竞赛印象特别深刻。

校际竞赛

首先说校内竞赛。

闫天骄所在的中学每年都会举行“Inter - Class Mathematics Quiz”(校内数学竞赛)。每班有四个人参加。学校并不是依据学生的平时成绩来决定参赛人选,也不是由老师来挑选,完全是个人自愿报名。一般来说学生报名并不会很踊跃,差不多就正好三四个。

本地学生对竞赛不积极,是因为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特长。如果不是数学非常好,就没有必要去试,而应该把机会让给有能力的人。这样自己也可以省出时间来练习擅长的项目,在其他比赛中争取名次。

新加坡可以让学生参加的竞赛太多了——体育的、艺术的、文学的、等等,应有尽有。学生选择的范围很大,所以不会像国内的学生,只要有学科竞赛就要尽全力参加,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实力。

因为中国学生普遍数学好,学校特意规定,每班最多只能有两位中国学生参加校内数学竞赛,以便新加坡学生也有机会。这种校内竞赛的题目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说,也确实相对容易些,几乎都能做出来。所以决赛的抢答题部分几乎就只是中国学生之间的对决。

最后得奖的个人或团体会得到小奖杯,领奖时全校同学会给他们鼓掌。但得奖只是一种荣耀,并不会记录在学生档案上。获奖学生也不会享受特殊待遇,因为每个同学都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奖,这种小竞赛是不算什么的。

每年新加坡还举行“Inter -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Competition”(中学校级数学竞赛)。各个中学都会派一两支参赛队伍,每只三到四人。闫天骄所在的中学是由老师来决定参赛人选的,而且选得几乎都是中国学生。这个竞赛是由比较好的初级学院的数学协会主办的,出题人、批卷人、主持人全都是那个数学协会的会员,所以也没什么权威性。不过能和其他中学的人有些交流,也算是不错的经历。

闫天骄参加过两次这样的竞赛,觉得题目比较难,时间也不够。预赛是笔试,团体总分前四名的队伍能进入决赛——口试环节。一般来说,能进入前四名的都是男校,那些男生在听题目后不到一分钟就能说出答案,真让人自愧不如!

因为有企业赞助,在这样的竞赛中如果得到个人奖,会有丰厚的奖品或奖金;得到集体奖,就是学校的荣誉,也会为学校赢得奖金。闫天骄听说有一个学长,在大大小小的竞赛中一共得了几千新币。

具有权威性的竞赛一般是国际性的。

可以通过学校自由报名的有:

“Australi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 for the Westpac Awards”(澳大利亚数学竞赛);

“American Mathematics Contests”(美国数学竞赛);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for Schools(Scienee)”(国际科学竞赛);

“Australian National Chomistry Quiz”(澳大利亚化学竞赛),等等。

有的竞赛只有一次笔试。有的竞赛如果得分高,就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竞赛,比如如果在“American Mathematics Contests”中得分高,就可以参加“American Invitational Mathematics Examination”(美国数学邀请赛)。一般过几个月之后,就会有获奖证书寄到学校来,“Distinction”就是优秀,如果分数更高就会得“High Distinction”(特别优秀)。这些证书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就只是一份荣誉。因此学生一般不会特别在意这些竞赛,也不用事先做什么准备,到时候去考就是了。

这类竞赛中大多数的题不算很难,显然美国获澳大利亚的课程没有新加坡的深。而且这种竞赛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所以学校也不会进行训练,学生得了奖也不会予以表彰。

另一个很权威的竞赛是“Singapore Mathematical Olympiads”(SMO,新加坡数学奥林匹克),由新加坡教育部举办,一年一次,有初赛和复赛,这是闫天骄认为最难的一个竞赛。在这个竞赛中,按一般人的水平很难做对一半以上的题。不过最后能得到金、银、铜牌的倒是不少,好象有几百个。

与“SMO”类似的还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全国性竞赛,只有初级学院的学生才能参加,不过不能自由报名。学校会先给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短期培训,只有通过考试挑选出来的少数同学,才可以参加之后的进一步培训,并有资格去竞赛。

闫天骄的一位朋友就参加了物理竞赛。他说,培训不像国内的题海战术,二是把在竞赛范围内的、还未学到的章节快速讲完,或是学习一些不在教学大纲中的知识。也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做很多题。所以只听老师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自己准备——要自己找相关的书读,找一些题做,并且活学活用。在竞赛时最重要的是要能随机应变。

这类竞赛得了奖就会为校争光,取上前几名的本地学生就能有机会进入国家队,并代表新加坡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了。

所有得奖的同学会在早会上当着全校同学的面被点名表扬,但是反响并不那么热烈。因为早会上经常会公布这样那样的奖项:发明比赛啦,体育比赛啦,演讲比赛了,等等,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国际奥数奖牌得主获得的掌声和尖叫声可能还不及拿了团体第一的笑游泳队。

由此可见,新加坡的教育重视各方面的特长,而不单单只是学习优秀的学生才被视为人才。

(信息来源:《27位留学生眼中的中新教育差异》)